Wednesday, May 13, 2020

象形解字 (15)走之底

大篆(3000+年前)的“走之底”
上面部分是“行”字的一边,也就是双人旁。
“行”就是一个十字路口,意思有“行”,“路”,街“等。
下面是”止“,就是脚
这两个放在一起,就是“走之底”。其实不应该叫“走之底”,准确的说法是“走之底”的前身。意思就是“用脚走路”。
举一个有“走之底”的字做例子。
”进“的大篆
右边上面是一个”隹“字,小鸟的意思。因为鸟在地上只能往前走,不能向后退,所以小鸟“在路上走”就只能是“前进”,可以简称“进”。
小篆(2200多年前)小篆的“走之底”
上面的双人旁变成了三条曲线,仍然还是“路”,“街”的意思,只是不再是十字路口。其实更像“路”了。下面仍然是“止”,但它移到“路”的正下方,而不是大篆里的右下方。
小篆的“进”
右边仍然是“鸟”。现在可以理解,把“止”左移,就给了右边的“隹”字的竖伸展的空间,字显得更加舒展大方。
早起隶书(~ 2000 前)的“进”
左边上面的“路”进一步简化,曲线变成了三个长点。下面的“止”简写成短撇接长横捺,目的是把“止”的最下面一笔拉长,变成隶书的最具特色的蚕头雁尾。不如篆书象形,但突出了隶书的大气。
右边的“隹”不变。
为了写得快,书法家进一步简化,把左边的比划连接起来。
隶书的这两种“走之底”的写法一直存在,甚至到了楷书仍然有这两种写法。但宋体字(宋朝)则以后面这种作为“走之底”的标准写法。“走之底”从此定型为
“走之底”意思就是”用脚在路上走“。所以有“走之底”的字都与“走”有关,直接的或间接的。比如:迁,达,运,返,过,远,近,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