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10, 2018

象形解字(5)龟(龜)

 几年前,我在一所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教书法(他们叫华文学校)。有一次教师聚餐,我有幸坐在了校长夫人的边上,聊起简体繁体的区别。当我说起繁体字保留了更多的象形,比简体字要好时,她说繁体字其实很多也挺烦人的,比如,她说:“我从小到大就一直记不住繁体龜字的写法”。
回家以后,我便开始查资料,看看繁体龜到底为什么难。
上面是宋体字的繁体龟,一看头不免有点大,一团麻似的,怎么记啊?
我查“在线新华字典”,发现龟的甲骨文有两种:
上面是背面的龟,龟壳在中间,脚在两边。下面是侧面的龟,龟壳在右边,脚在左边。
小篆的龟
显然是从甲骨文侧面的龟来的,也是右边是龟壳,左边是龟的脚。
隶书的龟与小篆一样,是侧面的龟,区别是两横中间断开了。而繁体的宋体龜与隶书一样。
如果你想象在画一只侧面龟,你就不会觉得太难。上面是头,中间是身体,接一条长尾巴。右边是龟壳,左边是象叉子的两只脚。
到了简体字,字变成了
其实这是从甲骨文背面龟来的。区别在于,宋体的简化龟,省略了四只脚,其他都很像。
这是一个不多见简化得不错的简体字。它有甲骨文的原型,非常象形,很好记。
虽然我们说简体字总的来说破坏了象形,但也有少数保持了象形,比如这个龟字。
以这个简体字为基础,我创作了一幅象形书法作品《海龟》



象形解字(4)闯(闖)

“闯”字由门和马字组成。
大篆的门
就像一扇门。
小篆的门
仍然像门。
大篆的马 
就是一匹站立的马。
小篆的马
也是站立的马。上面是马头,右边有马鬃;下面左边是四条腿,右边有一条尾巴。
将门与马结合,我们得到大篆的会意字“闯”
小篆我们得到
闯字就是门下有一匹马。
这是不是古人造字的本意呢?我想肯定不是。因为一匹马静止的站立在门后面,这不是“闯”的意思。“马冲破门”才是“闯”。所以,按照古人的本意,我创作出下面的“闯”字:

馬冲破門 - 闖,这才是古人造字的原始意思。
虽然我解释用的是简化字,但如果上面的字用简化字写,则不会有象形效果。因为门和马远不如門和馬象形。所以闯也远不如闖象形

象形解字(3)飞(飛)

“飞”的繁体是“飛”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字。

“飞”的甲骨文字典里没有(老祖宗可能创造了这个字,但可能没有找到,或找到了没有认出来),字典里最早的是金文大篆:


这很像一只正在飞翔的鸟。上面是带羽毛的头,下面是张开的两个翅膀。



大篆以后,就是小篆(~2200以前)
基本与大篆相同。到这里为止,字属于象形字。

接下来隶书(~2000 以前至今)
右边上面有一个“飞”,表示鸟的头,下面的“飞”是翅膀。左边像一个“升”字,表示“升空”。这个字既有象形,也有会意。

宋体的繁体字飛 与隶书差不多。

简体字变成了 ,看上去很像飞,但其实是繁体字中的鸟头,或翅膀。

更好地体现老祖宗想要表达的意思,我把大篆中的羽毛用毛笔快速出锋,并把中间的表示身体的竖,和左边的翅膀弯向右边,加上一点枯笔效果,形成一种飞翔的动感,凸显汉字的弈字亦画特点。算是我在象形书法的一次尝试。




象形解字(2)耳朵旁

耳朵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偏旁。在字的左边叫左耳旁,如陈;在字的右边叫右耳旁,如郭。
耳朵旁与耳朵有关吗?答案是“没有”。而且左耳旁与右耳旁的来历不同。
先看左耳旁。左耳旁来自“阜”字。
阜字的甲骨文
“拾阶而上的盘山石阶”(象形字典),“甲骨字形,像山崖边的石磴形。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。(汉典)。
所以,阜的原始意思是山的意思。
阜的小篆
隶书
我们举两个有左耳旁的例子:阳,险
看看它们的甲骨文(阳),和大篆(险)

它们的小篆

左边的阜字都是三个山峰。阳表示山坡有太阳的那一边,险的右边表示“象剑一般的陡峭”,所以险峻。
所有具有左耳旁的字,比如,陈,阵,防,阻,陆,陇,隔,它们的甲骨文或大篆,都是三个山峰的“阜”。
隶书以后,作为偏旁的时候,阜字的三个山峰写成了两个,很像耳朵,故名耳朵旁。但其实它与耳朵没有任何关系。

那么右耳旁呢?右耳旁与耳朵无关,也与山无关,而是与“邑”字有关。
先看看邑的甲骨文
“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( wéi)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。合起来表城邑” (汉典)。
“有一定人口居住的城邦“ (象形字典)。
邑的小篆
邑的隶书
这都没有任何耳朵旁的影子。
我们看两个有右耳旁的例子
郭(大篆),郊(大篆)

它们的小篆
右边都是邑字,不是耳朵旁。郭表示城郭,郊就是城市边上,所以有“邑”字。
其他有右耳旁的字,如
那,邓,邮,郎,郑,都,郡,邦,等大篆,小篆的右边都是邑字。
到了隶书以后,右边变成了耳朵旁。为什么变成了耳朵旁我不清楚,也没有找到解释。我猜测是因为书写快捷而做的简化。

那么与耳朵有关的字有什么偏旁呢?
直接用“耳”做偏旁。
比如
聋,聆,聊,闻,聽(听),聲(声),等
字都有一个“耳”字。

象形解字(1)两点水

三点水,大家都清楚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。那么两点水呢?是不是也与水有关呢?
两点水原始意思是与冰有关系,而不是水。
冰的金文
这是两个单波,如果连续,就是流动的水流。但一个波,则表示水凝固了,这就是冰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冰块。
冰的小篆,
左边是仍然是两个单波,右边是水,表示冰是水变的。
到了隶书以后,为了书写的方便,左边的两个单波变成了两点,成了我们叫做“两点水”的偏旁。
常见两点水的字如:冻,冷,凝,凉,与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。
有些看起来与冰无关的字,如果追溯到篆书,或甲骨文,就会发现,它最初是与冰有关的。比如冯字。
金文大篆
左边是冰,右边是马,表示“车马依托冬日硬实的冰层通过平时不能通过的河湖“ (象形字典)
小篆
左边仍然是冰,右边是马。现在我们只知道“冯”是姓氏,不知道它上面的原始意思。
三点水与两点水有时候可以互换,比如“凉”字,原来是三点水,后来写成两点水。
一直到楷书都还有三点水的写法“涼“,但唐楷以后就是两点水的“凉”了。水(三点水)当然凉,但冰(两点水)则更凉。所以这个变化是有道理的。
还有一些原来三点水,后来误写成两点水的字。
冲,古体字沖,三点水。
决,古体字決,三点水。
况,古体字況,三点水。左边是水,右边是跪着的人。“祭祀祷告,祈求缓解冬季枯水势态“(象形字典)
净,古体字浄,三点水。
凄,古体字淒,三点水。
凑,古体字湊,三点水。水流汇合 (象形字典) 
两点水也可能是另外的意思:
冶,是指溶化金属再凝结的过程,与水凝固成冰类似。
次,是一个人打喷嚏,左边两点水是喷出来的唾沫。
总之,两点水的原意是“冰”,不是水。那些与水有关的两点水的字,其实原来是三点水,后来误写成了两点水。